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
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"仿偶像男明星穿搭"OMG
今天吃早餐的時候,我看到周末副刊的置入性行銷穿搭文:"仿偶像男明星穿搭"。作者找了幾個不同穿衣風格的明星,然後用自己選擇的單品做出類似的造型。我覺得這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,完美呈現出了在模仿明星的時候,因為一些小NG而造成整體的巨大差異。原文在網路上可以看到(page: E18-19):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Service/weekly.htm#
每一張圖上面比較小的人是明星,下面比較大的人是有樣學樣的路人,為了避免臉的外掛造成影響,均經過噴霧處理。
左圖:
> 上面的明星上半身選用稍微過大而且有層次的T-shirt和背心,並巧妙地運用窄褲塞高筒粗壯的鞋子來平衡上下的視覺比例,這是個很有技巧而且困難的做法。項鍊和大圓領T-shirt讓頭看起來比較小。
> 下面的路人看起來很像,但其實沒有任何一點一樣的。他選用比較合身的T-shirt和背心,沒有垂墜感。小圓領的T-shirt和那一圈藍色的領口,讓頭看起來更大了,胸口的藍色手掌也不太適合這個風格。褲子合身,但是褲腳沒有收縮;球鞋也像是"真正要去打球的球鞋"。
右圖:
> 先不論為什麼穿短袖的時候要戴圍巾,路人選用了白色的圍巾,剛好融入了白色的T-shirt當中,白白流汗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視覺效果。
> 路人用腳上的一點紅呼應衣服的一點紅,但是那件T-shirt還是沒有明星選得好,因為整體風格是清新高明度的,所以明星的T-shirt選用比較自然的圖案,布料也較飄逸。路人的T-shirt稍微太大件了一點,材質又太厚重,清新的氛圍也就就消失了。
> 明星刻意露出的窄版皮帶是畫龍點睛的重要角色,失去了就少了很多時尚感。
左圖:
> 路人那條重刷色的中直筒牛仔褲實在是不適合搭配短版偽西裝外套,風格相差太大,寬褲太街頭了。那為什麼明星的造型會這麼搭呢?重點在於褲子的版型,明星的褲子窄多了,雖然刷色也很瘋狂,但粗曠感大幅下降。
> 路人的鞋子就完全NG了,這麼寬的褲腳配這麼小的鞋子,看起來腳好小好小啊。
右圖:
> 最近好流行捲褲腳啊,但是如果沒有抓好比例(通常是2-3公分的差別),不但會腿短,還會變成農夫風格。路人為我們示範了農夫風格XD。
> 明星的上半身從內到外是暗->亮->暗的層次,但是路人變成亮->暗->暗,針織衫變成西裝外套莫名冒出的一塊布,花樣也好老氣。另外內搭的素T要很合身,不然會像路人一樣產生好多皺摺......
> 路人的西裝外套很"上班族",腰線也太寬。
左圖:
> 路人選了一個比較淺色的襯衫,造成整體一片淡彩,沒有視覺焦點;明星的襯衫對比豐富,在一片淡彩中,更有視覺衝擊。
> 明星選用的皮帶,因為顏色的關係,看起來和襯衫為一體,使得腰線下移,到達皮帶下緣,時尚感上升(雖然只差兩公分,但是視覺效果差距甚巨);路人的皮帶看起來和褲子是一體的,當褲子又比較高腰的時候,腰線會太高,腰線太高就變成中年大叔的穿法了(還是個穿粉色的中年大叔)。
右圖:
> 明星全身都合身,襯衫下緣到達正確的位置(約是全身的一半)。(這種襯衫是沒辦法紮到褲子裡的,因為下擺很短)
> 路人的襯衫下襬太長了,比例不好看。(這種襯衫是設計拿來紮在褲子裡的)。
> 最後,路人又再次示範了比較寬的褲子配比較窄的鞋子造成的效果。
衣服版型只要差1-2公分,視覺效果就差很多了,再加上千百種顏色的變化和搭配,確實是有趣且花腦筋(和錢)的活動。
Read more!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Service/weekly.htm#
每一張圖上面比較小的人是明星,下面比較大的人是有樣學樣的路人,為了避免臉的外掛造成影響,均經過噴霧處理。
左圖:
> 上面的明星上半身選用稍微過大而且有層次的T-shirt和背心,並巧妙地運用窄褲塞高筒粗壯的鞋子來平衡上下的視覺比例,這是個很有技巧而且困難的做法。項鍊和大圓領T-shirt讓頭看起來比較小。
> 下面的路人看起來很像,但其實沒有任何一點一樣的。他選用比較合身的T-shirt和背心,沒有垂墜感。小圓領的T-shirt和那一圈藍色的領口,讓頭看起來更大了,胸口的藍色手掌也不太適合這個風格。褲子合身,但是褲腳沒有收縮;球鞋也像是"真正要去打球的球鞋"。
右圖:
> 先不論為什麼穿短袖的時候要戴圍巾,路人選用了白色的圍巾,剛好融入了白色的T-shirt當中,白白流汗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視覺效果。
> 路人用腳上的一點紅呼應衣服的一點紅,但是那件T-shirt還是沒有明星選得好,因為整體風格是清新高明度的,所以明星的T-shirt選用比較自然的圖案,布料也較飄逸。路人的T-shirt稍微太大件了一點,材質又太厚重,清新的氛圍也就就消失了。
> 明星刻意露出的窄版皮帶是畫龍點睛的重要角色,失去了就少了很多時尚感。
左圖:
> 路人那條重刷色的中直筒牛仔褲實在是不適合搭配短版偽西裝外套,風格相差太大,寬褲太街頭了。那為什麼明星的造型會這麼搭呢?重點在於褲子的版型,明星的褲子窄多了,雖然刷色也很瘋狂,但粗曠感大幅下降。
> 路人的鞋子就完全NG了,這麼寬的褲腳配這麼小的鞋子,看起來腳好小好小啊。
右圖:
> 最近好流行捲褲腳啊,但是如果沒有抓好比例(通常是2-3公分的差別),不但會腿短,還會變成農夫風格。路人為我們示範了農夫風格XD。
> 明星的上半身從內到外是暗->亮->暗的層次,但是路人變成亮->暗->暗,針織衫變成西裝外套莫名冒出的一塊布,花樣也好老氣。另外內搭的素T要很合身,不然會像路人一樣產生好多皺摺......
> 路人的西裝外套很"上班族",腰線也太寬。
左圖:
> 路人選了一個比較淺色的襯衫,造成整體一片淡彩,沒有視覺焦點;明星的襯衫對比豐富,在一片淡彩中,更有視覺衝擊。
> 明星選用的皮帶,因為顏色的關係,看起來和襯衫為一體,使得腰線下移,到達皮帶下緣,時尚感上升(雖然只差兩公分,但是視覺效果差距甚巨);路人的皮帶看起來和褲子是一體的,當褲子又比較高腰的時候,腰線會太高,腰線太高就變成中年大叔的穿法了(還是個穿粉色的中年大叔)。
右圖:
> 明星全身都合身,襯衫下緣到達正確的位置(約是全身的一半)。(這種襯衫是沒辦法紮到褲子裡的,因為下擺很短)
> 路人的襯衫下襬太長了,比例不好看。(這種襯衫是設計拿來紮在褲子裡的)。
> 最後,路人又再次示範了比較寬的褲子配比較窄的鞋子造成的效果。
衣服版型只要差1-2公分,視覺效果就差很多了,再加上千百種顏色的變化和搭配,確實是有趣且花腦筋(和錢)的活動。
Read more!
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
賣了一張照片!
之前去大陸玩的時候,去看了給觀光客看的京劇,從化妝到演出都歡迎拍照。我拍了這張照片放在網路相簿上,兩年前有個日本的出版社想把這張照片買去放在中學音樂課本裡面。因為有肖像權的問題,我原本覺得很麻煩打算放棄這個機會,但是日本人卻很積極地一直找我幫忙,所以我打了好多通skype,居然真的讓我找到這個人了,他是梅蘭芳的再傳弟子!因為京劇院的人不懂日文或英文,所以我還必須兼當翻譯XD。
經過兩年的編輯印刷,課本到我手上啦!
日本人做事真的很嚴謹,我本來沒有要收錢的,他們根據章程一定要給我;經過兩年還記得寄給我,而且在我的照片那一頁還夾了一張手寫的謝卡,非常感人。
Read more!
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
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
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
Panasonic GF3 的鏡頭比較:新舊版的兩顆14-42,14-45和14/2.5定焦鏡
最近王金剛幫GF買了GF3一機兩鏡GX 14-42mm HD和14/2.5定焦鏡,他想知道GX14-42這顆和舊版的14-42除了大小之外有甚麼不同,還有14/2.5定焦鏡和GX14-42這顆的14端有甚麼不同。
來個比較表就很清楚了!
我很努力地搜尋了這些鏡頭的差異。首先是新版和舊版14-42變焦鏡的差異:新版只在價錢上大輸舊版,其他在非球面鏡的數量、奈米鍍膜、防手震效果、對焦速度、體積重量、最近對焦距離甚至於產地都完勝,另外我覺得在外型上也是好看很多,金屬的塗裝更有質感。
至於定焦鏡14/2.5和14-42/3.5-5.6 有甚麼差別。一般來說定焦鏡捨棄了變焦的方便,為的是更大的光圈(更多的散景)、更輕巧的體積以及更好的光學素質,如果和前一代的14-42變焦鏡比較起來,這些好處都非常明顯,但是和新一代的GX 14-42相比,這些好處都不見了。光圈上只比3.5好一點點變2.5(剛好差一格,散景多一點,但是快門的優勢被缺少防手震所抵銷)、體積和重量差不多、畫質上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勢;但是沒有防手震、不會自動轉正卻是非常明顯的缺點。(賣了它吧,王金剛)
文章PO出來之後有人說應該要比較14-45/3.5-5.6,所以這邊就加碼14-45和舊版14-42的比較,14-45的size小一點,但因為是金屬的關係,重量重一些,望遠稍微遠一點,鏡頭上可以開關防手震。基本上我覺得只有外觀質感上的差異,實際使用上應該差別不大。
總結,如果預算不是第一考量的話,選14-42GX一機一鏡;如果預算有限想要方便變焦,選舊版14-42一機一鏡;如果預算有限,又想要輕巧,選14/2.5一機一鏡。而若要買舊版14-42+14/2.5一機雙鏡,不如買14-42GX一機一鏡,價錢差不多。我覺得新版14-42GX和14/2.5定焦鏡其實有點重複了。
Read more!
來個比較表就很清楚了!
我很努力地搜尋了這些鏡頭的差異。首先是新版和舊版14-42變焦鏡的差異:新版只在價錢上大輸舊版,其他在非球面鏡的數量、奈米鍍膜、防手震效果、對焦速度、體積重量、最近對焦距離甚至於產地都完勝,另外我覺得在外型上也是好看很多,金屬的塗裝更有質感。
至於定焦鏡14/2.5和14-42/3.5-5.6 有甚麼差別。一般來說定焦鏡捨棄了變焦的方便,為的是更大的光圈(更多的散景)、更輕巧的體積以及更好的光學素質,如果和前一代的14-42變焦鏡比較起來,這些好處都非常明顯,但是和新一代的GX 14-42相比,這些好處都不見了。光圈上只比3.5好一點點變2.5(剛好差一格,散景多一點,但是快門的優勢被缺少防手震所抵銷)、體積和重量差不多、畫質上也沒有很明顯的優勢;但是沒有防手震、不會自動轉正卻是非常明顯的缺點。(賣了它吧,王金剛)
文章PO出來之後有人說應該要比較14-45/3.5-5.6,所以這邊就加碼14-45和舊版14-42的比較,14-45的size小一點,但因為是金屬的關係,重量重一些,望遠稍微遠一點,鏡頭上可以開關防手震。基本上我覺得只有外觀質感上的差異,實際使用上應該差別不大。
總結,如果預算不是第一考量的話,選14-42GX一機一鏡;如果預算有限想要方便變焦,選舊版14-42一機一鏡;如果預算有限,又想要輕巧,選14/2.5一機一鏡。而若要買舊版14-42+14/2.5一機雙鏡,不如買14-42GX一機一鏡,價錢差不多。我覺得新版14-42GX和14/2.5定焦鏡其實有點重複了。
Read more!
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
Suggestive flowers
發醫學影像報告的時候,常常會打出很多findings,然後加上一句"suggestive of......"。但若我們把"suggestive"這個字拿去google圖片的話,會出現很有趣的圖喔!
因為suggestive本身也有性暗示的意思,所以我覺得我還是少用為妙。但其實影像報告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,我是想講說我在北榮圖書館有趣的發現。
陳克華從2007年開始發表了一系列關於花的攝影,他贈送了很多幅給北榮圖書館,有些照片有色偏,大部分的都刻意做了加強鮮豔的處理。
有人評論這些花的攝影技巧不好,沒有生氣,而曝光和後製能力都有待商榷。但其實這組照片透露了強烈的中心思想和訊息:Suggestive flowers. 花本身就是植物的生殖器,而鮮豔的色調,花瓣和花蕊的形狀,都有明確的隱喻。這樣的照片放在圖書館好像不是很適合,但是對於一個醫學的圖書館卻好像也還好......我更想知道的是陳克華送這些照片給圖書館的時候,心理的想法@@
你說會不會是我想太多?其實陳克華在自己的書裡面就有下了一個註腳了:"...雲可以那麼沉默又富象徵。花可以那麼肉慾..." (另外在2009年年底,他辦了另一場攝影展是關於雲的)
有機會到北榮圖書館的時候,記得看看這些有趣的照片。
Read more!
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我拍底片,我不後製
"JPG直出,無後製"
"我拍底片,我不後製"
"後製都失真了,好假"
"攝影技術不好才需要後製"
需不需要後製的討論,似乎是網路月事。可喜的是,最近堅持不做甚至鄙視後製的"基本教義者",似乎有減少的趨勢,大家也趨向接受的狀態。
攝影是假的
很常見一個不後製的論調:後製之後就失真了。
然而這句話的前提是,相片是"真實的"。可惜,經過攝影者的眼和腦,畫面從3D變成2D相片之後,相片只是"很像"眼睛所見真實的世界,但卻常常有某種程度的偏移。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近來很流行的網路正妹現身綜藝節目,讓大家看看拍照技巧和實際情形的誤差,例如:仰角長腿照或是俯角側臉小臉照。除了廣角變形是假的之外,望遠鏡壓縮效果是假的,淺景深是假的,超景深也是假的。經過攝影師的構圖取景之後,連畫面造成的情緒和聯想都有可能被扭曲。
後製可能讓照片更真實
我們都知道,相片的動態範圍,遠不及人眼,所以在背光下,若天空曝光正確,樹林就黑了;樹林曝光正確,天空就白了,怎麼也不可能拍出和人眼看到的一樣:藍天藍,綠葉綠。但是在經過適當的合成或HDR之後,可以保留亮暗部的細節,這樣是不是更接近"真實"呢?
除了表象的真實,對於相片的後製操作也可能更貼近心理上的真實。陰冷詭異的場景,使用低彩度和藍綠色調,以達成如現場般的陰森感;溫馨的主題,加一點暖色調增加感受。
這台相機都不用後製
"JPG直出,無後製"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,當jpg直出的時候,相機機身就已經從raw檔套用曲線以及機身設定的各種模式(鮮豔模式,黑白模式,銳化,白平衡,HDR,LOMO,美肌......),後製完成了,給了我們一張jpg。這個過程只是把在電腦裡後製處理的過程放在相機裡而已。可想而知,其可以調整的細節和範圍,一定沒有在電腦裡面好,唯一的好處只有方便使用者而已。
那我乾脆拍底片好了,不用後製就很有FU。底片拍攝,除了用燈箱看正片僅受沖片藥水的影響之外,在沖片和底掃的過程中,店家就有後製了,一般來說增加一些飽和度和對比度,掃出來的照片才會"討喜"。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沖掃店家,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選擇店家的後製風格。
早在沒有數位後製的時代,底片就可以後製了,邏輯很類似數位的方法(其實應該說數位後製很類似暗房),而且還可以"修很大"。
在攝影術發明的1838-9後沒多久Gustave Le Gray(1820-84)就開始了後製的活動,他把曝光不同的天空和海合成一張,才可以顯現兩者的細節。
噢,近兩百年前的人做的事情,我居然現在還在做XD。
Camille Silvy(1835-1910)疊合了數個地景,並後製加上雲以及時下最流行的"暗角",噢,是隧道效果。
攝影是一門學問,後製也需要技術,如果認為後製只是套風格檔、磨皮、大眼就了事,那就太淺了。細微的色調調整,局部明暗的增減,不同程度的磨皮、鮮豔或銳利化,都牽扯到大量的思考,些許的差異都會影響整體的呈現。處在數位時代,電腦提供了一個更方便有利的工具,讓我們操作相片,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輕易創造出有藝術價值的影像。無論相機或是PS,都只是工具而已,人的思想和藝術涵養才是作品的靈魂。
Read more!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