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
我拍底片,我不後製
"JPG直出,無後製"
"我拍底片,我不後製"
"後製都失真了,好假"
"攝影技術不好才需要後製"
需不需要後製的討論,似乎是網路月事。可喜的是,最近堅持不做甚至鄙視後製的"基本教義者",似乎有減少的趨勢,大家也趨向接受的狀態。
攝影是假的
很常見一個不後製的論調:後製之後就失真了。
然而這句話的前提是,相片是"真實的"。可惜,經過攝影者的眼和腦,畫面從3D變成2D相片之後,相片只是"很像"眼睛所見真實的世界,但卻常常有某種程度的偏移。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近來很流行的網路正妹現身綜藝節目,讓大家看看拍照技巧和實際情形的誤差,例如:仰角長腿照或是俯角側臉小臉照。除了廣角變形是假的之外,望遠鏡壓縮效果是假的,淺景深是假的,超景深也是假的。經過攝影師的構圖取景之後,連畫面造成的情緒和聯想都有可能被扭曲。
後製可能讓照片更真實
我們都知道,相片的動態範圍,遠不及人眼,所以在背光下,若天空曝光正確,樹林就黑了;樹林曝光正確,天空就白了,怎麼也不可能拍出和人眼看到的一樣:藍天藍,綠葉綠。但是在經過適當的合成或HDR之後,可以保留亮暗部的細節,這樣是不是更接近"真實"呢?
除了表象的真實,對於相片的後製操作也可能更貼近心理上的真實。陰冷詭異的場景,使用低彩度和藍綠色調,以達成如現場般的陰森感;溫馨的主題,加一點暖色調增加感受。
這台相機都不用後製
"JPG直出,無後製"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,當jpg直出的時候,相機機身就已經從raw檔套用曲線以及機身設定的各種模式(鮮豔模式,黑白模式,銳化,白平衡,HDR,LOMO,美肌......),後製完成了,給了我們一張jpg。這個過程只是把在電腦裡後製處理的過程放在相機裡而已。可想而知,其可以調整的細節和範圍,一定沒有在電腦裡面好,唯一的好處只有方便使用者而已。
那我乾脆拍底片好了,不用後製就很有FU。底片拍攝,除了用燈箱看正片僅受沖片藥水的影響之外,在沖片和底掃的過程中,店家就有後製了,一般來說增加一些飽和度和對比度,掃出來的照片才會"討喜"。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沖掃店家,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選擇店家的後製風格。
早在沒有數位後製的時代,底片就可以後製了,邏輯很類似數位的方法(其實應該說數位後製很類似暗房),而且還可以"修很大"。
在攝影術發明的1838-9後沒多久Gustave Le Gray(1820-84)就開始了後製的活動,他把曝光不同的天空和海合成一張,才可以顯現兩者的細節。
噢,近兩百年前的人做的事情,我居然現在還在做XD。
Camille Silvy(1835-1910)疊合了數個地景,並後製加上雲以及時下最流行的"暗角",噢,是隧道效果。
攝影是一門學問,後製也需要技術,如果認為後製只是套風格檔、磨皮、大眼就了事,那就太淺了。細微的色調調整,局部明暗的增減,不同程度的磨皮、鮮豔或銳利化,都牽扯到大量的思考,些許的差異都會影響整體的呈現。處在數位時代,電腦提供了一個更方便有利的工具,讓我們操作相片,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夠輕易創造出有藝術價值的影像。無論相機或是PS,都只是工具而已,人的思想和藝術涵養才是作品的靈魂。
Read more!
訂閱:
文章 (Atom)